2014年12月4日,我們在澳洲墨爾本,為台灣發音!

資料引用"UICC年會2014議事錄"

2014年12月3日起,我們在澳洲墨爾本,參加”國際抗癌聯盟”的全球性會員大會。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全名是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’s,每兩年在世界各地,開一次全球性的會員大會。各個國家與癌症相關的非營利組織都藉此機會相互交流,分享成功經驗、提供各方意見並學習服務新方法。

註解:國際抗癌聯盟(UICC)是一個基於會員制的非政府組織,旨在幫助全球衛生界加快抗癌速度。UICC成立於1933年,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,在155個國家/地區擁有800多個組織的會員,其成員包括世界主要的癌症協會,衛生部,研究所和患者團體。

資料引用自"UICC年會2014議事錄"

當時基金會的智庫為了要不要參加這場大會,傷透了腦筋。雖說只是把 “基金會如何幫助台灣癌症病患的措施" 與世界各國分享,可是在短短90分鐘,要怎麼讓人了解,就是個大挑戰。出席者不僅外語能力要強、親合力要夠、而且整合機制也要快,真的是困難重重。導致參與此活動的人員也一改再改,整個團隊籌劃了將近一整年。

到底癌症希望基金會要去報告什麼?

一但被診斷是癌症病患,面臨的絕不只是疾病治療,治療後的生活機制、對家庭成員的衝擊、重返職場的可行性、…。這絕對不是“拿到疾病診斷書,接受癌病治療”,這麼簡單。癌症希望基金會設立了"癌症資源中心",整合了醫院、社區及各個相關志工社團,全力輔佐癌友得到最需要的醫療資訊及社會的輔佐機構,盡力讓疾病的損傷降到最低。最重要的,提升病友回歸社會的自信心,不要被孤立,也不會束手無策。
2006年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了 “癌症資源中心" 的構想,經國民健康署善意回應,並於2007年開始在6所教學醫院試辦。因為成效卓著,於2010年正式補助醫院設置 “癌症資源中心"。由癌症希望基金會專責訓練服務人員,及提供連結資源。而 “癌症資源中心" 的設立,也成為 “癌症品質提升計畫" 的一環。教學醫院以 “一站式" 服務,提供病友及家屬最即時且充足的抗癌資源(截至2020年,全國共有76家教學醫院響應)。
這是以公益團體的力量,透過實際行動,印證成效而改變政府政策,醫令全國各個醫院成立 “癌症資源中心",來服務病患及家屬。癌症希望基金會就是將這計畫的初心、運作及成效,拿到世界級的大會中,與大家分享。

原本,我是不想去的:要搭那麼久的飛機,要去人生地不熟的區域,講自己不擅長的語言,氣溫與台灣顛倒,可能皮膚適應不良,回家後面目全非,怎麼看診啊?
而且這趟行程干我什麼事?我不過是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的太太罷了!實在是百般不願意,可是想到正旭也面臨一樣的困境,尤其他還得帶領著基金會的團隊,代表台灣出席這麼重大的會議(揚威國際的僅有機會),又想到這個根本不會整理行李,也分不清舊型綠色台胞證及中華民國護照的人,怎麼出遠門呢?…
終究我還是嘟著嘴巴,拖著行李,默默的跟在團隊後面,一起出發。
整個團隊到墨爾本的所有費用(包括機票費用,住宿費及參加會議的各種規費),高達上百萬台幣。幸好透過唐祖慈監事向”恩榮基金會“申請經費,才得以成行。

註解:只有董娘因為不是基金會的員工,我的飛航費用是自己付的喔!

資料引用自"UICC年會2014議事錄"

2014年12月3日,提早一天到墨爾本做什麼?基金會製作了吸引人的宣傳單,白天到人潮多的地方發宣傳單,一定要讓世界各國的會員,知道有這麼一場議程。

我與正旭也沒閒著,白天時間到處與人握手,介紹台灣的癌症希望基金會。

還在大廳堂遇到美國癌症學會的執行長John Safferin,大家很開心的合照。John 曾到過台灣,拜訪過癌症希望基金會,還一起簽署抗癌宣言!

2014年12月3日的晚上,大家各自簡單填飽肚子,就在董事長下榻的旅館房間裡,開始第一次預演。把自己做過的事完整的表達,本來是簡單不過的事。可是,在這種地方,用不熟悉的語言述說,還有90分鐘的限制,實在是難上加難。大家除了互相挑惕錯誤的語彙外,也互相鼓勵要表現得更好。

大家相約第二天上午,再次預演。一定要力求完美,奮戰到底。當然還要精確的計算演講的時間,不可拖泥帶水。

一切就緒,就像這些蓄勢待發的水鳥,正在等待時機。

大家同心協力,就像這條船的人,一起奮力向前划動!

終於,挑戰的時刻到了。基金會的人員全都進場備戰,只有我這個閒人,留守在門外,發宣傳單,招呼來賓。

我們還準備了具有台灣特色的參加禮,送給與會來賓

2014年12月4日下午4點至5點30分,台灣的標竿代表"癌症希望基金會"的專題研討會

題目:一個台灣癌症照護的公益團體模式-以符合病人需求為利基(契機)
議程主持人:陳梓葵女士顧問/癌症希望基金會
座長:王正旭董事長/癌症希望基金會
講題1:台灣癌症照護現況
主講人:吳建遠組長/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
講題2:架接癌症照護的缺口-以癌症資源中心和希望小站為例
主講人:邱秀渝學術委員/癌症希望基金會
講題3:以倡議和運動來提升癌症照護
主講人:邱俐穎專員/癌症希望基金會

4 goods這部鼓動人心的紀錄片,曾獲選為UICC的網頁宣傳片,也在現場再次播放。由邱俐穎專員負責解說。

大會的執行長Cary親自前來參與我們的議程。

Cary 一直很支持台灣,我們特別帶了禮物送給他,做為多年友誼的紀念!

會議結束前的Q&A。這場活動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癌友服務組織,紛紛派員進駐聆聽。他們特別好奇:一個NGO非政府的民間組織是如何引領政府機構重視,進而採納計畫,加入政府醫療規範?

議程結束後,大家開心的在基金會的看板前合影。

基金會的娘子軍,由左至右,依序介紹
邱秀渝副教授任職於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,也擔任基金會的學術顧問
張曉卉主任隸屬基金會研究發展部,曾任康健雜誌編輯部副總編輯
邱俐穎專員隸屬基金會研究發展部,曾任中國時報採訪中心醫藥記者
陳梓葵女士為基金會的國際事務顧問,任職ACS,專責大中華區的業務
林虹汝專員隸屬基金會研究發展部,曾任台北巿議會議員助理及陽明大學護理系研究助理

我們一起打了一場硬戰,也贏得了勝利。

我很慶幸當時轉變了自己的心態,與他們一同締造了生命中難得的機緣,才得以留下了這場美好的人生記憶!陪伴還是最甜蜜的事!

五年多以來,當時參與挑戰的夥伴們,人生規劃都有些改變。
陳梓葵女士因階段性任務完成,離開ACS。目前是橋‧國際健康聯盟總裁。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國際事務顧問,在國際事務上給予許多指導與建議。
邱秀渝副教授接受王正旭董事長的邀請,正式成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董事,更直接的參與癌症病友及家屬的服務。
張曉卉主任回到職場,以記者敏銳的第六感,繼續為民眾的健康維護做報導。
邱俐穎專員陪罹癌母親走過最後辛苦的路程後,回到研究所完成學業,目前在世界知名的藥廠擔任企劃工作。
林虹汝專員在確認淋巴癌已經治癒後,不僅回到紐約完成學業,還出了兩本書,分享她罹癌過程並鼓舞正在抗癌中的病友們。目前也回到基金會,貢獻所學,嘉惠社會大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