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光是聽"蛇窯"這個名詞,就會猜想這個燒陶的窯坑,可能原先是佈滿各式各樣的蛇。導覽解說員說:1993年傳統產業更新為"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"之後,為了與原住民交好,開放他們在園區擺攤賣小吃雜物等等。原住民也受到"蛇窯"這個名稱的影響,就在周邊賣起蛇湯,蛇肉,蛇鞭之類的點心。嚇得民眾以為蛇窯附近都是蛇,而不敢前往拜訪。經過溝通後,原住民改賣山豬肉,烤香腸。情況就好多了。其實稱作"蛇窯",是因為柴燒的土磚窯身為了加強熱能效果,通常都砌築得很長,就像攀沿在地的蛇。所以稱作蛇窯。
2021年1月10日,我們慕名前往水里的蛇窯。車子停在山下,我們沿著山坡走上去。一路走走看看,我心想:這應該就是設在偏鄉山上的燒窯場所,教人玩玩泥巴,捏個杯子什麼的,再稱讚你超有藝術天份,逗你假日開心的地方吧!










沒想到後來的發展,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。高高帥帥的導覽員口齒清晰,請大家一邊聽他解說,一邊沿著階梯移動。







蛇窯設在這裡,是有理由的。水里早期出產陶土,適合窯業發展。水里也是木材集散地,多餘的木材廢料當然就是窯廠的燃料來源。



整個窯廠相當的寬敞。水里是木業的集散地,拿挑剩的木頭來燒窯,一點都不浪費。






長長的一座窯室,都是經過設計的。燒陶已經不是蛇窯的主要工作,主其事者很用心的保留過去的歷史記錄,每個物件前面也都有文字解說,一目瞭然。再加上導覽員風趣幽默的介紹,整個參觀流程順暢,印象深刻。






早期陶窯不只促進當地繁榮,也間接幫助了當地居民的生活。熱熱的窯頂,許多居民拿衣服去曬。不怕陰天、下雨天或是梅雨季節。早上晾、晚上穿,超方便的。每件衣服都像是經過烘衣機,穿起來暖暖的很舒服。

另外,當地的婆婆媽媽們遇到過年時,也不必去美容院燙頭髮。只要用竹子把頭髮捲好,並且包上濕毛巾,去陶窯逛兩下,新髮型就出來了。還會有淡淡的竹子香!

窯洞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功效喔!


鑽窯洞,有什麼好康的事?洞口指示牌說:鑽窯洞可以嫁個好丈夫!所以不管有沒有丈夫,大家都趕快鑽進去了!






實用的陶製用品,琳瑯滿目,還有許多小時候的記憶。










金門前線也曾向他們訂過大陶缸,是用來躲砲彈的。裡面還有小凳子,及小桌子。後來被退件,理由是因為太舒服了,士兵躲在裡面就睡著,忘了爬出來!



下圖是各式各樣的夜壺,解說員講了一個有趣的事例。多年前,有個英國人專程前來拜訪。據稱他對茶壺超有興趣,常到世界各地蒐購各式各樣有特色的茶壺,並且放在他經營的博物館展覽。他到蛇窯參觀,當然也買了一個他覺得與眾不同的茶壺回去。後來他寫信來抱怨,他說:「你們製作的茶壺開口太大,倒茶時,稍一傾倒,就茶水四溢。而且竟然茶壺上沒有做開口,進出都同一個洞,實在太失敗了!」原來是言語隔閡,他想買茶壺,卻買成夜壺,而且是特大號的。大家看著各種尺寸的夜壺,啞然失笑。女士用的還有加蓋子,怕澗出來,弄髒屁股,挺貼心的設計!



還有個厲害的寶物,是訪客必摸之物!嚮導說:這塊"柴灰結晶"經過多年烈火淬鍊後,已經有了靈性。只要摸一下就能帶來好運。大家動手摸摸之外,還仔細觀看這塊結晶,發現上下方的質感完全不同。可見經過多年來,眾遊客的手澤,上方粗糙的結晶面,已經被摸得光滑剔透了!




30分鐘的導覽,讓我們收穫滿滿。這位嚮導太厲害了,連我們公認超厲害的張煥禎同學,也都折服不己,趕緊拉他一起照相。

在蛇窯的展示中,發現陶器也可以這麼美!





















我們也發現這裡地靈人傑,大家都可以在鏡頭前,表現得這麼美!很慶幸我們能在最美、最自在的時候,為自己留下人生記憶!














園區處處是驚奇!











頑皮的正旭還幫男士的小便斗,留下紀錄。不只男士用的別具匠心,女士使用的化妝室也是又乾淨又舒服。

芳蘭還幫忙領了蛇窯的開運紀念物(用蛇窯園區的入門票換的),有各種不同的款式,大家從紙袋裡隨機拿一個。我拿到"虎牌",正旭笑嘻嘻的說:「很符合」;正旭拿到"兔牌",他說:「福氣啦!」




最後,我們在金氏世界紀錄(最高陶器"千禧雙口瓶")前,合影留念。大家一起成就了完美的人生記錄!



收穫滿滿的旅程,太開心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