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有用心翻閱金龍永盛旅遊社給的旅遊手冊。其中,我最在意的是這一段話:

從此,我們的心思就放在要準備什麼樣的碗筷,既方便攜帶,又可以裝得多?我除了提醒眾人要記得把碗筷放進行李箱之外,也要大家先展示自己吃飯的傢伙。好友們紛紛送上圖片,每個人都摩拳擦掌的要大吃一頓。











也因此讓我們誤以為鸞山部落的旅遊,就是搭車上山欣賞風景,同時享用山地風味餐。聽說會有些刺激的攀爬行程,但自認身手矯健的我們,當然是不會放在眼裏。後來發生的種種驚險狀況,基本上就是輕敵的後果!事實上,鸞山部落的重頭戲是要追尋先祖獵山豬的路徑,以此向祖靈致敬。
2021年11月11日一早,大家精神抖擻地搭車前往鸞山部落。導遊手冊上面說:今天的目的地是「森林博物館」。我還想,在山裡面蓋一棟博物館?是怎樣?

後來上網查詢。根據花東縱谷國家公園風景區的網頁介紹:鸞山部落位在海岸山脈南端的都蘭山。擁有一大片原始森林的鸞山,是目前台灣中低海拔保存最完整的南榕混生林帶,也是布農族人生活的所在地。鸞山的布農族語叫Sazasa,「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、動物會活躍、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」的意思。部落中沒有任何的圍籬、建築物及電力設施,整座森林就是一座天然的「森林博物館」。布農族在鸞山部落的最大宗旨與傳承,就是敬畏自然、虛心受教的把這片土地保護下來。導覽員說:「你的心有多大、森林博物館就有多大」。

我們在山下分乘兩部小巴士上山。中途要先聽導覽員的行前說明會,才可以繼續上山。
第一站就是《會走路的樹》



這個名稱很特別,我一聽之下,覺得很吹牛。後來聽了解說及上網查詢後,倒也覺得沒有比這個說詞更好的了。導覽員說:布農族的獵人外出打獵,很久才會回到家。卻因為這些會移行的白榕樹,改變了屋外的情景,常常讓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。我們一夥人找到機會,在主幹前合影留念。

另外有兩株長成V字形,也成了拍照的景點。




根據網路資料記載:這棵屬桑科的大葉白榕氣根眾多,與常見的榕樹不同。白榕的氣根彷彿樹幹一般粗壯,著地之後又會長成另一棵樹木。經過百年不斷生長、交錯粗大的氣根隨著時間推移而擴張了自己的生長域,不停地向周邊緩慢移動,就像樹木會移動一樣,因此這裡的榕樹又稱「會走路的樹」。
接著就是《迎賓禮-烤豬肉》

請吃烤肉是布農族歡迎賓客的形式之一,吃肉之後,再請喝小米酒。每個人都會拿到串著一片醃漬生豬肉的竹桿子,得自行到炭火區烤熟。





山豬肉的味道很好,但是能烤得恰到好處的,我猜應該只有國彬經手的那兩支。其他人不是烤得半生不熟又得回烤,就是烤焦了只能聞香味!

嘗過甜頭後,就要進入森林冒險了。首先要先《祭祖》。通常入山要辦理入山證,這裡也不例外。導覽員說:每一個要進入鸞山的人都必須帶《雙證件》:「米酒以及檳榔」。再由每個團體派一位男人出列(不能是女人喔!),將米酒一瓶、檳榔一包,還有一個山豬頭顱骨擺在台前,以向祖靈表示敬意,希望祈求保佑我們一行人的平安。最後由導覽員用布農族語言完成入山的宣告。導遊Sam準備了「一瓶米酒+一包檳榔」,由正旭代表上前致意。




再來就是《冒險挑戰、攀爬樹林》。一開始不知道害怕,還可以美美的照張相,證明到此一遊!

後來才發現這是體力、肢體反應及運氣的考驗。雖然沿途都有棉繩及鐵網的輔助,但是石塊凹凹凸凸,青苔滿佈。稍一不慎,可能會陷入縫隙,或是滑脫而扭傷。



我幾乎是手腳並行(手抓棉繩或是藤蔓,腳踩鐵網,亦步亦趨地小心前行);眼觀四方(要避開蜘蛛絲或毛毛蟲的毛);耳聽八方(怕有人喊救命或是哀嚎,得趕去救援)。常常在門診看到假日旅遊症候群的患者,不可不慎。看看我這副戒慎恐懼的樣子,與平時看診的威風八面,真是大大不同!

另外一個驚奇的景點:《一線天峽谷》。進入這個石縫前,導覽員就說:「經過這個縫隙時,背包要放下來,胸部大的要凹下來,肚子大的要縮起來。」我覺得很誇張,心想哪有這回事,又不是摸乳巷。可是當走到石縫前,才驚覺:是真的!




這處高聳陡峭的石壁,樹藤攀爬,場景混亂極了,他們稱為《生命之樹》。導覽員說:高級班的走法是攀著棉繩越過這塊樹根纏繞的大岩石;普通班(有懼高症的)的可以走捷徑,從石頭的縫隙穿過去,兩個班級可以在叉路會和,到達終點站。正旭一下子就與高段班的同學們攀了上去,我怕他提的袋子太重,影響攀爬而有危險。想說我是要走平路的,一定輕鬆愉快。於是強行將袋子搶過來,與正旭約好在彼岸相會。




我們這些普通班的,也做做樣子,爬兩階,意思意思!



沒想到,接下來的行程更驚恐,幸好導遊Sam趕緊幫我提袋子,讓我有多餘的手去抓繩子,實在非常感謝他。

歷經數十分鐘上上下下的攀爬,終於回到平地。卻未見正旭,正擔心發生什麼事了?才見他從後面追趕過來。原來他到了會合點,沒見到我(其實我已經走在前頭),擔心我發生問題,竟然馬上回頭,沿著來路去找人(足足多走了1000步)。你一定會說,怎麼不打電話找人?哪有第三隻手接電話啊!平時走路,正旭都在旁拉著我,超擔心我不專心而摔跤。沒想到第一次攀爬山厓,正旭竟然不在身邊。
歷經險峻的攀登行程之後,大家都有歷劫歸來的感覺。

放鬆下來後,也真的肚子餓了。終於可以吃到《布農族的風味餐》!
唯一的一張長桌非常非常的長,是用來擺菜盤的。據說得擺40多道菜,不得不長一點。椅子是削平的木樁,大家找好位子坐下來後,趕緊拿出準備多時的碗筷,等著好菜上桌。

開飯前,導覽員說:因為布農族是母系社會,家裡的媽媽們是最要被愛護的人,所以幫忙端飯菜的工作,就得交給現場男人來做,女人只要坐著等吃就好了。一聲令下,男人們出列端菜去了。



這是用柴燒的午餐。菜色繁多,目不暇給。








吃完午餐還有麻糬甜點,但是得先「搗麻糬」。看似簡單,其實不容易。我們吃的是混了南瓜的麻糬。


用餐的地方,比想像的大很多。無窗戶、無牆壁,就是個亭子。差別在於周圍都圍了木條,怕遊客掉下去。站在圍籬旁往下看,美麗的卑南溪縱谷就在眼前。








用餐完畢之後,回到祭拜祖靈的地方。導覽員邀請志願者出列,協助種樹,種的是七里香。一株高大的七里香需要百年的成長,斧頭一砍,就什麼都沒了。這個愛護山林的活動是提醒與期許,國彬幫忙完成的。




最後,導覽員請大家圍成一圈,體驗布農族的八部合音。並用擁抱互道喜樂,美好的結束整個活動!

此生一定要去鸞山部落一次!到那裡之後,你就會知道:你的心有多大!
但是要記得:背包、胸部與肚子都不能太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