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旭總是這樣稱呼他們:我的兄弟們!

1990年,部分成員與張步良教授合影

30多年前,大家都是剛踏入腫瘤科的住院總醫師。

人很年輕,科別也很年輕。大家都說癌症是絕症,腫瘤科醫師只是來照顧這一群已經沒救的病人罷了!

可是有人不這麼想,張步良教授與他的好友們(曹安邦教授&彭汪嘉康醫師)提出了 “癌症專科醫師訓練計畫”。

註解:張步良醫師為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(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)內科教授。曹安邦教授&彭汪嘉康醫師皆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

1996年,我們與張步良教授在舊金山旅行

“癌症專科醫師訓練計畫”ˇ的構想是這樣的:「與其將這些優秀的年輕醫師送到國外進修,不如將國外有經驗,有能力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延聘到台灣來。這些醫師輪流在台灣停留3至6個月,與學生們一起看病人,傾囊教授多年的經驗。」

教授群與學生們合影

很幸運地,這個計畫得到中央研究院的金援及美國腫瘤科Paul P. Carbon醫師團隊的大力支持。從1986年起,嚴格挑選了13位年輕有為的腫瘤科醫師,進入臨床與研究的訓練計畫。連續兩屆,一共四年。

1990年,第二屆學員也全數通過測試,順利畢業。

註解:Carbon醫師當時是“美國東岸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 (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),簡稱  (ECOG) ” 的主席

Paul P. Carbon醫師

除了醫學的教導外,也透過課外活動的參與,提升了這些年輕醫師的視野。

1988年,與指導教授Shilling醫師伉儷一起去清靜農場旅遊

更重要的,還培養出親如兄弟般的情感,甚至太太們也像姐妹般的親暱!

如今,這些受教的年輕醫師們已經個個都是台灣腫瘤醫學的領導者,分屬在各大教學醫院,承擔著醫療與教學的重任。命運將他們聚在一起,他們也不負眾望,既努力又團結的提升了台灣腫瘤醫學的水準。現在,腫瘤醫學已經不再是收拾爛攤子的科別,而是反敗為勝去控制癌症為慢性病,進而痊癒。

正旭尤其幸運,這麼多年來一直接受張步良醫師的教誨,持續學習醫療照護與醫師再教育的養成計畫。

2009年,太保們與張步良教授伉儷在101欣葉餐廳合影

2017年2月4日的晚上,仍持續關照學生們的張元吉教授夫婦回台省親,兄弟們趕緊空出時間,相聚在角角。

師母Satina在宴會結束前,站起來對大家說:“看到你們fellows之間的互動,我很感動!這麼多年來,你們分屬不同的醫院,個個都是領導者,照理說都是領域內的競爭對手。可是你們卻互相幫助,一起完成試驗計劃,一起分享成果,甚至一起幫助對方選上醫學會的理事長。這在其他國家是很不可思議的事!”

註解:師母Satina是病理科醫師,是張元吉教授的同班同學。曾在美國及新加坡的醫療中心工作過。

我們誠心接受命運的安排,歡喜留下人生記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