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貞乃皮膚科診所 院長 王貞乃醫師著作
蕁麻疹的樣子多形多樣,如果說就像蚊子咬到的一樣時,大家就懂了。所以當一開始發生蕁麻疹時,很多人會誤以為哪來這麼多蚊子咬人皮膚?
註解:蕁麻疹(即台語所說的〝起清膜〞)。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:蕁麻疹的英文“urticaria” 源自拉丁文,“urtica”原意就是“蕁麻”。 蕁麻是一種讓人碰了,就起紅色癢疹的植物。所以多年來,大家就以“蕁麻疹“這個名詞做為皮膚紅腫過敏的代稱。

蕁麻疹可能會在起床時、吃飯中、下班後、洗澡前,甚至是躺在棉被窩裡想睡覺了,就突然冒出來嚇人。癢得要命,卻抓不到癢處。發作的時候好可怕,又紅又腫,可是一個鐘頭後,可能什麼都看不見,甚至連個紅點都沒有。
下圖就是蕁麻疹的變化:發作的當下,紅色的膨疹突然浮現,腫脹程度讓病患幾乎無法轉頭。



蕁麻疹也分為急性或慢性的,兩者的皮膚表徵都相同,差別在於急性型的,一天發作數次,幾天內就消失無形,不再出現;而慢性型的,也是一樣的每天發作,只是沒完沒了的,可能持續數個月,甚至數十年!
急性蕁麻疹時,可能打一針就沒事,甚至有的人沖沖冷水就好了。很不幸的,有些人一開始的時候並不嚴重,以為過一陣子就會好,就讓這些過敏性紅疹好好壞壞的出現。一但拖過三週時,就很容易演變為慢性習慣性蕁麻疹。
因為常有病患是飯後大發作,所以大家常以為是食物不新鮮,或是有毒害造成的。也有很多人是喝了酒以後,癢到不行!看診時,每個人都會問:“患有蕁麻疹的人能吃海鮮或喝酒嗎?” 或是說:“如果不吃不喝,就沒事了嗎?” 確實吃到腥味重的食物或是喝了酒(尤其是發酵性的酒精飲品,如啤酒)以後,容易導致蕁麻疹的發生。但是慢性習慣性蕁麻疹常常是吃這個也癢、吃那個也癢,和食物沒有絕對的關係,只不過是吃了海產或是喝了酒以後,會變得比較嚴重罷了!
註解: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的食物清單:蛋、香菇、竹筍、糯米、酒、巧克力、海產、堅果類(尤其是花生)、香蕉、奇異果及芒果等等。蛋以蛋白、海產以帶殼的海鮮致敏性較高。少數人確實對牛奶過敏,可是大多長大就適應了。可能有多種食物會造成問題,但是什麼都怕而只讓病患吃少數幾種相同的菜色,是得不到足夠營養的。所以應該在病患的皮膚狀況穩定時,什麼都吃吃看。如果吃後二十四小時內發癢,再考慮禁食。
許多人以為皮膚敏感時,可以抽血或做過敏原試驗來找原因。事實上,呼吸道的的敏感,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,可以利用過敏原測試偵測出大部分的問題。但到目前為止,還沒有精確的過敏原測試可用於蕁麻疹的病人身上。因為吃進肚子裡的東西,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後,變數太大。所以因食物過敏而做的皮膚測試常常不準確,與實際情況無法配合。而抽血來驗看看是對哪一種東西敏感,更是笑話一樁。曾有一所美國的研究室自稱可由驗血得知蕁麻疹的敏感原,有人開玩笑寄了牛血去。結果,研究室化驗出來的報告竟是對牛奶過敏!
蕁麻疹是身體疾病的表徵嗎?癢是人體神經中最常出現的一種感覺。可以說:只要是人就曾經癢過,差異在於輕重不同而已。確實有時是因體內器官出毛病才會造成皮膚搔癢,例如:甲狀腺機能亢進、尿毒症、膽汁鬱積或惡性腫瘤等等。但是,當身體內部有問題,卻先以搔癢來表現的人是少之又少。
所以當你有皮膚搔癢的問題時,不要一股腦的往壞的地方想,也不要急著抽血,做一大堆不相干的檢查。我通常會在看過皮膚的變化及詢問過相關的問題後,要患者先接受藥物治療兩週以上。在定期追蹤的觀察下,若無明顯改善,這才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。
許多情況會癢,例如:食物過敏、藥物過敏、冬季癢、疥瘡等等,這些都不算是體內出毛病,只癢到皮毛而已。根據醫學文獻上的統計,慢性習慣性蕁麻疹的發生常常找不到理由,但有時與慢性鼻竇炎、蛀牙、胃潰瘍或香港腳有關。如果你為慢性蕁麻疹所苦時,想想看你多久沒檢查牙齒了?還是你的香港腳仍在作祟?該看看皮膚科醫師了吧!
與其怕東怕西的把自己餓個半死,或是一直驗血想找出敏感原,不如在醫師的指導下,認真的吃口服抗組織胺,來幫助自己抑制過敏反應。接受正規且正確的口服抗組織胺減敏法,才是安全、有效又不會浪費時間的方法。
皮膚科醫師如何治療蕁麻疹?慢性習慣性蕁麻疹是一種很囉唆又常找不到病因的搔癢性皮膚病,最需要長時間吃藥,抑制過敏反應,才有辦法根絕疾病。發病的時間愈久,吃藥的時間就愈長。許多人吃了一、兩週的藥以後,覺得好多了就不吃啦!結果沒停幾天,蕁麻疹就又定時來報到。因而在大家的腦海裡,總以為蕁麻疹是不能醫好的,會癢再吃藥止癢吧!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。
治療皮膚搔癢或慢性蕁麻疹所用的口服藥物,都是以各種類型的抗組織胺為主。抗組織胺不是類固醇,也不是消炎藥。沒有藥物成癮的問題,也不會有抗藥性。 有些抗組織胺會讓人嗜睡,所以吃藥時,得留意自己的耐受性。有些會讓人開車或騎車時的反應較為遲緩,病患在接受治療時,要特別小心。
目前常用的都是新一代的抗組織胺,不會造成嗜睡或疲倦,不會影響腦部運作,是連飛行員都可以吃的藥,所以一般民眾的接受性非常好。通常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,有耐心的持續吃藥並規則的遞減藥量,通常快則三個月,慢則兩年即可痊癒。
慢性習慣性蕁麻疹常在半夜三更才發作,主要的理由在於夜晚時分心情鬆弛,導致癢閥下降,使搔癢感增高。這時有人會用熱水沖燙,以為可以止癢。事實上,用熱水燙時,會暫時痲痹皮表神經,以刺痛轉移癢感。但熱水燙後,皮膚更加乾燥,更會加重癢感,使問題更形嚴重。
若皮膚的照護正確,會改善蕁麻疹的問題嗎?答案是肯定的!當皮膚癢時,應以冷敷或沖冷水來降低癢感。痱子膏常用來止癢,抹的時候涼涼的,很舒服。但痱子膏乾了以後,會變成粉末,對於原本皮膚乾燥的人,無異落井下石,反而會乾癢得更嚴重。我建議有這種膚質的人(如老人家或有冬季癢的患者)平時把乳液(例如:Physiogel AI Pro Restoring 乳液或是Suu Balm Rapid Itch Relief Moisturiser)放在冰箱裡冷藏,癢的時候拿出來擦,既可以保養又可以止癢。
什麼程度的蕁麻疹要特別當心?如果皮膚紅腫的同時,也感覺到呼吸困難,或是喘不上氣,這時就要趕快就醫。若是眼皮腫漲(鼓漲得像核桃),上嘴唇翹腫(像豬嘴巴),這稱為血管性水腫,都是皮膚科的急症。除了趕快用冷毛巾濕敷外,就是三更半夜,還是得往急診送去!

家中有過敏體質的人,雖然平時控制良好,仍應該在家庭藥箱裡,準備長效型及短效型的口服抗組織胺。這是愛自己又保護家人的必要處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