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98年8月起,我離開長庚醫院,在台北市民生社區開業。當時兩個孩子都在民生國小上學,女兒剛上一年級,兒子小學五年級。我開業的理由很單純,我既要維持醫療專業形象,也要陪伴孩子們成長。早上他們上學時,我當導護媽媽,在十字路口吹哨子,指揮交通。當他們下午放學回家時,我可以煮晚餐給他們吃,同時督促他們完成課業。只有自行開業,才能自己決定看診人數的多寡。所以我沒有夜間門診,下午五點,時間一到,鐵門關了,老闆員工全都回家。
當年沒有網軍(無法大肆的上網誇讚),沒有google(不能付錢把搜尋排行榜的順序往前提升)。所以,想要讓民眾知道有這麼一間新開張的診所,選擇地點就很重要。雖然我開業的理由不是要賺錢,但也總不能找個小角落,坐在屋內苦等病患上門。大家都說:新開張的店家,不管是賣麵的,還是看病的,都要開在廟口前,或是公車站牌旁。謝謝正統洗衣店老闆陳炳萬先生,介紹了賴彥廷先生位於大馬路旁2樓的店面(前面就是公教住宅的公車站牌停靠站)。

所以,我的第一個開業據點就在民生東路4段76號2樓。我的診所規劃有廚房,餐廳及孩子唸書的地方(小孩週三中午就放學了)。掛號櫃檯、藥局、看診室及候診區只佔了一半的區域。
我一直想要開辦一間有原則的診所,這個想法得到馮志雄先生(我們都稱他"小馬")的大力支持。小馬原先在印刷廠擔任業務經理的工作,因為長庚醫院皮膚科承辦了當年皮膚科醫學會全國性會議,需要印製刊物等等,才與他認識。我的腦海中,一直存留著他當時中規中舉,梳著油亮亮小平頭的誠懇樣子。

氣場相同的人就會有特別的緣份,我們的情誼從長庚醫院延續至今,早已超過30年。我為民眾書寫的 “你做對了嗎?" 這本書,就是小馬從封面設計、排版到出書,一手促成的。

我去開業,他與好友賀碧芬也合開了加貝國際設計公司。將理想化為財富,是人生最大的成就。但我敬佩的,是他們兩人面對人生挫折的不屈不撓!這麼多年後,大家的外觀變了,但是惺惺相惜的情誼一直存在!

我診所的圖騰標誌是小馬設計的(還做了商標認證),病歷還穿衣服(特別設計的紙板),病歷首頁是彩色印刷,還印上診所的logo。超大的廣告燈箱,架設在二樓的玻璃板上,相當的震撼(後來搬到新診所,廣告燈箱也跟著走)。診所的工程設計也是找他的好友陳進祥先生帶領的團隊,由陳美朱小姐設計施工。病患的候診椅是長條設計,在當時是很時髦前衛的。
診所開張的那一天,細心的小馬還找了他的攝影師好友,幫我存留照片。也因而我才得以保存當年與員工的合照,也才能傲人的展示這20多年來,歲月未曾在我們臉上留下痕跡。更驕傲的是當年一起創業的員工:櫃檯總管,藥師及診室助理,到現在都還留守崗位,未曾離開過。
1998/08/03 2017/11/08
也因為小馬,我認識了王振昇(全國唯一的電腦色彩管理顧問)。王振昇提升了我演講時,銀幕色彩的正確性。讓我講述皮膚治療前後的變化時,鮮明清楚。很多醫師的電腦及投影機色彩管理不當,完全無法反映真實的影像。有王振昇的幫忙,我完全沒有這個困擾。又透過王振昇,認識了蕭中男(城邦媒體數位出版部 創意總監兼圖文系統主任)。蕭中男幫我設計了診所的網頁,也因而可以連結網路掛號。還幫我設定wordpress的網域,讓我透過網誌,書寫人生記憶。而蕭中男的妻子甘如蘭(城邦印書館美術主任)幫我出版衛教手冊,嘉惠病患。有這些走在科技尖端的好友,讓我在工作與生活中,游刃有餘!
第一個據點,房東賴先生跟我簽約,很幫忙的一簽就是8年,沒有逐年漲價的顧慮。不管是診所業務或是民眾教育活動,診所也都維持得很好。那麼,為什麼會換了診所地點呢?這棟老式的四層樓建築,沒有電梯。診所在二樓,民眾要看病得走樓梯上去。一開始也沒什麼問題,後來我常得下樓去探視坐輪椅的、拄著拐杖的,搭嬰兒車的,…眾多無法走上樓梯的病患。甚至還鑽進停靠路邊的計程車,探視無法走出來的病人。更糟的是,垃圾回收區在一樓共用的樓梯間。因為診所對門有餐廳經營,一樓樓梯間的垃圾箱,常常囤放了廢棄的食材及廚餘。腐臭的味道令人退避三舍,對於超愛香味的我,更是痛苦的折磨。無意間知道後面的巷弄,姚祥義女士有一樓的店面待租。趕緊與她簽約,並於2006年8月搬至民生東路4段80巷6弄7號的新處所。

當時還沒有電子病歷這種事,10萬多本的病歷,全靠兒子建國中學的同班好友想辦法幫忙搬遷(這群男孩子剛考完大學,到診所打工)。憑藉著他們的聰明頭腦,全部病歷只花了3個工作天,就全部歸位。
舊診所時期最難忘的回憶之一,是曾刊載在"皮膚科醫師說故事-2″裡的一個事件:「診所的院長與餐廳的老闆娘」
內文如下:
與診所正對門的是晚我幾個月開張的平價魚翅店,掌店的老闆娘是個厲害的角色。她既風趣又機靈,口才好得不得了。看她對顧客又鞠躬又哈腰的客氣態度,我想就是魚翅煮得不好吃,顧客下次照樣上門照顧。很湊巧的,我的兒子與她的女兒是小學的同班同學。
在診所還未實行預約掛號時,想要當天看診的病人就得在早上七點或是中午十二點以前,到診所門前排隊,才掛得到號。因為要等到八點半或下午一點半才開始掛號,所以排隊的長度就由二樓的門口一直蜿蜒到隔壁一樓的麵包店,甚至於轉角後面的小公園。不明就裡的人有的以為是在領救濟金、有的以為是要買蛋塔,還有更多的人以為是在排魚翅店的位子。來看診的大多為年輕的知識份子,所以就有人嘖嘖稱奇的說:「這年頭的年輕人真懂得享受,竟然為了吃魚翅在排隊?」
魚翅店的老闆娘對我說:「這種錯誤的想法有利有弊;本來想上來品嚐的人看到排隊的人潮,以為客滿了,就放棄了。可是卻有更多的人因而更想來吃吃看,所以我們一定等得到這些顧客。總結還是利多於弊!」
每當下午門診結束後,我拉下鐵門離去時,正是魚翅店要開始忙晚餐的時段。老闆娘看著我輕鬆離開,總會嘆著氣說:「我還要忙到晚上呢!我真後悔當年沒有多讀一點書!」
可是,憑著老闆娘的攬客魅力,以及口耳相傳的排隊誤會,沒有多久,她的魚翅店前也是人滿為患。於是,她在同一條街上開了一間更大的分店。
那天,我們兩人在她新開張的魚翅店前面相遇,她笑咪咪的對我說:「每個人都一定要找你看病,而你又沒有分身幫忙,一次只能看一個病人,對不對?所以當醫生是沒辦法開分店的囉!」
在我低頭沈思應對時,她接著安慰我說:「當我開第五間分店時,我會找你來剪綵!」
我說:「我真後悔當年多讀了一點書!」
沒想到兩年後,餐廳老闆夫妻感情失和,老闆娘到他處另起爐灶,自己當起老闆。原來就有的第一家老店以及最後開張的第三家新店都關門大吉,現在只剩下診所對面的這一間餐廳。廚房的老班底也集體辭職,集資到附近另開一間平價魚翅店。原本人滿為患的餐廳,落得每晚都不到三成客人。有位好事者到每一家相關的店裡用餐,事後告訴我:「每一家都沒有過去的好吃,感覺也都和原來的不一樣了。」
一切都無法挽回,我的剪綵夢終告破滅!
後記:前年,正旭拉著我的手趕高鐵,竟然在台北火車站東三門門口,與美麗的魚翅店老闆(已經不是老闆娘)擦肩而過。霎那間,我們認出對方。兩人停下來,互看對方,接著心有所感地相互擁抱。我說我的兒子在醫院擔任麻醉科醫師,她說她的女兒繼承了烹調的天賦,剛從日本學成回到台灣,要開超讚的點心店。
她看著我與正旭,突然冒出一句話:「你好幸福!」時間緊迫,我來不及回應,就各奔東西。
我們兩個女人都是自恃聰明,反應機靈。面對困難也都義無反顧,奮勇向前。
我心裡默默祝福她一切順利,也提醒自己,一切都要多珍惜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