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午從台北出發時,氣溫攝氏16度,又濕又冷。每個人幾乎都包成肉粽模樣,搭高鐵直達左營。緊接著上小巴士到屏東縣的大鵬灣。南臺灣陽光普照,氣溫攝氏25度,清爽宜人。

2022年1月24日下午,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董監事代表們在資深員工的帶領下,先到大鵬灣勘查。

明天要在這裡舉行超重要的典禮,可不能有一絲閃失。大鵬灣的入口,已經看到明天的活動佈告。

一尊尊代表不同癌別的『想太多』公仔,豎立在碼頭邊,很吸睛。

為了加深我們對大鵬灣的印象,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特別安排了搭船遊覽的行程。

上船之後,導遊立即送上『雙糕潤』。這可是東港的名產啊!有感情的糕點特別吸引人,導遊解說『雙糕潤』的由來:住在東港漁村的妹妹要出嫁,可是家裡很窮,兩個哥哥怕妹妹嫁過去沒東西吃,就做了這款糕點(以糯米為材料搭配黑糖蒸煮出的軟Q可口糕點)陪在妹妹身邊。沒想到,夫家親戚品嚐過之後,都讚不絕口,紛紛探求。妹妹回娘家請求製作秘方,兩個哥哥也大方分享,於是妹妹不僅沒餓到,還靠這一技之長養活了家人。原先稱作「雙哥輪」,說著說著就成了『雙糕潤』。因為是純糯米製作的,現做現吃最讚。整個東港地區到處都販售『雙糕潤』,可是真正料好實在的知名店家門口,都大排長龍,導遊說他也是一早去排隊才買到的。雖然說只是糯米與黑糖攪在一起的糕點,可是真的是超好吃的。

原先我以為搭船是等著吃晚餐,消磨時間的。沒想到經由導遊的解說,一步步地踏入大鵬灣的歷史洪流,才知道這裏竟然是這麼有故事的景點。

大鵬灣是個潟湖,是臺灣唯一「單口」囊狀潟湖。雖然風浪小,適合從事水上活動,但也因為泥沙淤積,影響水質。大鵬灣管理處都會定期疏濬,並且監測水質。看到水鳥們在附近飛翔,場域應該整頓的很好。

1922年日據時代,大鵬灣成為日軍南進的最前線基地,興建了海軍水上飛機基地、軍需工場。當時日軍為了支援軍方所需,還在大鵬灣興建潛水艇基地,也讓今天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底下佈滿了碉堡、地道與沉入水中的潛艇基地。沿岸可見碉堡的入口。

導遊還說:二戰之後,國民政府將空軍参謀學校、空軍幼校從北京、南京遷到東港,這裡成為培育台灣空軍飛行員的搖籃,早年黑貓中隊飛行員都出自這裡。1978年空軍幼校裁撤,接著改由空軍防砲部隊進駐,一直到2003年空軍防砲部隊才搬離,大鵬灣自此解除軍事特區的身分,正式對外開放。

這是『水上飛機觀景台』,是為了紀念大鵬灣園區曾是水上飛機場而蓋的。根據大鵬灣國際休閒特區報導:這個觀景台的造型是採用當時的二式大艇,放大所打造(二式大艇在當時是性能最好的水上飛機)。

側看真的就是一台飛機嘛!

這尊豎立在岸邊,17 米高、20米寬的銀色巨型公共藝術,是由國際藝術家王文志老師打造的。『你容我融-海之女神』是由鋼骨及蚵殼串連而成,也是「2019年台灣燈會在屏東大鵬灣」的新住民藝術主燈。燈會結束後,仍留在原址,繼續守候大鵬灣。

根據網路獨立媒體『移人』的報導:這座主燈是由5噸不鏽鋼材與35萬顆蚵殼建構而成。創作者王文志老師說:不鏽鋼是適合永久保留的材料,象徵新住民剛硬的精神與堅強的意志力,而蚵殼有再生的功能,給人療癒及重生的感覺。

我們看到一座漂浮在水面上,呈現西班牙風格的鵝黃色教堂,這原本是東方度假飯店的賣點之一。導遊說:確實有人在這邊舉行過婚禮。可惜經營不如預期,目前國際休閒特區的所有設施都停擺中。

再看一眼!覺得荒廢在此,真的很對不起原先的規劃設計。

這是2019年台灣燈會的主燈『巨鮪來富』,這是台灣燈會活動中,首次以非生肖為主燈的設計。據導遊說:「原本鮪魚的頭是向著海洋。經過當地漁民請求,主辦單位將魚頭轉向灣內,意味著巨鮪帶魚入港。」很有趣的說法,也讓大家印象深刻!

慢慢的天色暗了下來,導覽船開到了出海口。這是『鵬灣跨海大橋』,既是連接南平里與嘉蓮里的交通樞紐,又有特殊設計可以讓遊艇進入停靠及發展帆船賽事。

導遊說這條橋是全台首座可開啟式橋樑,會單向開啟75度仰角,跨距達20公尺。假日的開橋秀場面壯觀,民眾會聚集在橋上大聲的倒數計時,像跨年般的熱鬧。

可是任憑導遊怎麼說,我還是不懂橋面如何翻開,讓帆船經過?後來上網查了資料,看到圖片,才豁然開朗。這是摘錄自自由時報的檔案照片。

導遊說:過去大鵬灣水域最主要的養殖產業是牡蠣。蚵殼島是多年來採蚵挖蚵棄置蚵殼而成的島,原本上面有餐廳,可以現撈現煮現吃新鮮牡蠣。很難想像蚵殼竟然可以多到填海成島,但也可以印證當年大鵬灣滿佈蚵架的漁業歷史。可惜經過幾次颱風的侵襲,蚵殼島幾近蕩然無存,我們只看到部分痕跡(照片中間偏右)。

這是濱灣之心,又稱為『大鵬灣的海上寶石』。挺立在水面上,煞是好看。原本要承擔停泊、休憩及休閒娛樂等多項功能,目前也是休憩中。

長達40分鐘的導覽,就在夕陽西照下,收穫滿滿的結束。

美麗的夕陽緩緩降落,我們期待更燦爛的曙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