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0年7月25日的下午,有貴賓來角角藝廊拜訪。這兩個可愛的小女孩洋溢著自然迷人的笑容,卻又滿腦子古靈精怪。聽她們對JC.W畫作的崇拜,看她們對藝廊展示的喜愛,真是讓我又開心又驕傲。我們相聚歡樂的氣氛,讓台北午後的沈悶,ㄧ掃而空。
從左邊依序是姨丈陳智富伉儷,陳醫師太太雯燕及姐妹花
及時趕到的正旭,開心的與大家合照留念。

這兩個孩子可能不知道20 多年前,發生在桃園的醫學事件。當時,她們的父親陳東佑醫師是長庚醫院皮膚科的住院總醫師。陳醫師認真工作學習,是大家相當讚賞的後起之秀。後來,我把這個醫學事件寫成通俗文章,刊載在2006年出版的 “皮膚科醫師說故事-2″ ,標題是:"打針就會好?",原文如下:
有個餐廳的大廚來看病,他的左手掌一個月前被魚刺扎到。「當時是流了一點血,也有點痛。可是,後來就不怎麼樣了。沒想到,最近又癢又痛,而且還在傷口附近冒出紅紅腫腫的硬塊。請問你見過這種病嗎?」
經他這麼一問,那些受苦難的面孔就一個個浮現在我的眼前。他們和這個大廚得到的,都是同一類病菌的感染,稱為「非典型性分枝桿菌感染(Mycobacterium infection)」。兩者不同之處在於:廚師是因魚刺導致,而那些倒楣的人是經由注射針打進去的。
五年多以前,在林口長庚醫院看到許多狀況奇特的病例。他們的共同點就是:「不會好!」這些人的皮膚變化千奇百怪,有的呈現類似疣狀物的腫塊、有的是皮膚的長期潰瘍、有的是疼痛的皮下硬節、還有的是以疤痕及膿包的結構交替出現。哪兒都可能冒出來,包括臉、手、腿、身軀或屁股。病患經過切片檢查,報告都說是:「化膿性肉芽腫樣發炎」。切下來的皮膚組織或傷口的膿汁經過病菌培養後,竟然都是「非典型性分枝桿菌感染」。
這種病菌最容易附生在魚體及裝水的容器壁面,例如水族箱、游泳池等等。所以經營水族館的老闆、必須清理水族箱的工人,以及要處理魚料理的廚師和家庭主婦,都是受侵擾的常客。可是這些病患都與以上的情況無關。一開始,我們這些看診的醫師只覺得困惑,卻輕忽了整個事件的嚴重性。我們想:「只要是病菌感染,哪有醫不好的?」可是病患經過我們認為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後,不是稍有改善、就是立即復發、要不就是根本沒效!經查證文獻後才知道:這種病菌也是欺善怕惡的傢伙,當人的皮表有傷口時,它就會長驅直入,造成禍害。一但感染後,此菌的抗藥性特別強,很難以藥物去除,常得等到病患的免疫力增強後,才會自己好。結果確實有很多病患拖了一年半載的,最後留下一堆肥厚性疤痕才告結束。
印象最深刻的,有個十四歲女孩子與替人洗衣的母親相依為命,她原本只是腿部有幾顆持續多年的癢性結節。他們以為打針能斷根,就接受皮下藥物注射。沒想到卻長了更多更大更硬的結節,而且紅腫化膿,後來因為痛得受不了,只得拖著滿腿的瘡疤住院。很不幸的,她就是感染了這種頑強的病菌。更糟的,能對付這種病菌的藥物歸屬第三代的抗生素,皮膚感染不符合勞保給付條例。我還記得她的母親滿臉淚痕,無奈的告訴我們:生活貧苦的她,付不起這麼貴的藥費。無知、疾病與貧苦,常是接踵而來的折磨。
這類案例層出不窮,經驗累計多了以後,大家開始有了警覺。我們把這些病人的資料聚集起來,發現了幾個共同點:他們都是在同一個時期、在同一家診所、接受了病灶內針劑局部皮下注射。而且我們利用菌種生化反應、抗生素敏感性試驗及PCR(聚合脢連鎖反應-限制脢分析圖譜)所作的菌種鑑定後,發現這些病患的菌株極可能為同一來源。從此以後,只要有類似病況的患者前來,我們乾脆先問他是否曾在這家診所打過針,以確定診斷。
整個事件的源頭可能導因於稀釋藥品的生理食鹽水受污染,所以接受皮下注射治療的病患,等於就是在接種病菌、導致感染。我相信沒有醫師會故意去傷害病人,所以透過管道,知會該診所醫師之後,這類病患就逐漸減少了。
「有病?打針就會好得快!」這種觀念普遍存在,尤其在知識水平較低的族群中,是不變的真理。因為民眾有這種需求,逼使想生存下去的開業醫師,不得不順應民情。就有其他同業對我說:「把診所開在都會區,病患層次高,合理醫療的接受度也高。可是,像你這種堅決不打針的醫師到鄉下試試看,保證你三天內就關門。」事實上,打一針就會見效的病,少之又少,「打針」的療效應該歸屬在「心理治療」的層面上。
貧與病,常會重疊。錯誤的醫療觀念猶如漩渦,會把人甚至整個家庭拖至疾病與貧困的深淵,使其永遠不得翻身。我不奢望能快速改變社會的醫療形態,我寄望透過民眾醫療教育,讓年輕的這一代能逃離宿命。「打個針,會比較快好吧?」這年頭如果還有人以為打一支針,就能解決所有的病痛時,即表示醫療教育還有待加強。
請記得這些病患的故事:有病時,吃藥可能要一天半才會好;可是打針的話,可能得花一年半,才能復原!
後記:事件發生當時,陳東佑醫師是住院總醫師。他努力整理資料,找出癥結。還寫了一篇超讚的醫學論文,提醒醫師們注意。陳醫師完成皮膚科醫師訓練,並考取皮膚專科醫師證照後,與妻子雯燕放棄台北都會區的繁華生活,回到台東服務鄉親。陳醫師是台東地區第一位開業的皮膚科醫師,也是台灣首位成功人工繁殖過背金龍魚的人(大家都承認他養魚跟養小孩一樣成功!)。這麼多年來,陳醫師伉儷熱愛鄉土的態度,始終如一。他知道只有提升教育程度,才能讓孩子們翻轉貧困。所以,他也是第一位以「送魚」,來鼓勵捐款助學的贊助者。許多皮膚科醫師受到他的感召,紛紛捐款給台東家扶。但我們也很狡詐的把魚寄養在陳醫師的水族缸裡,增添他的負擔。

JC.W為此篇文章,繪製的"民眾受難圖"
